海马胶囊: 群展

2023年7月8日 - 8月31日
展览现场
介绍

东画廊荣幸宣布将于2023年7月8日举办年度群展「海马胶囊」,展览将呈现艺术家曹再飞、郭海强、李珊、刘任、吕松、王宁德、吴厚挺、章佩芸、张如怡及张云垚的平面、装置与雕塑作品,30件作品并置于空间内部对主题“海马胶囊”以博喻的手法进行阐释。

在神经科学中,海马体是隐藏在大脑颞叶中的一个结构,解剖学家朱利叶斯-凯撒-阿兰齐(约1564年)因此部位形似海马,首先使用“海马”形容这一器官;它是组成大脑边缘系统的一部分,将过去与未来串联,承载着关于短期记忆、长期记忆,以及空间定位的作用。「海马胶囊」通过回顾艺术家自2011年至2022年间创作的作品,提示各自延伸、转化、变化的创作线索,并暗示相互交织、互为补缀的社会历史叙事情境。

「海马胶囊」通过回溯郭海强、刘任、吕松、王宁德和张云垚早期或系列作品创作初期形貌,提示艺术家们各自统一并持续深化的创作主题学。郭海强将雕塑经验注入架上绘画,作品中由树枝与堆叠的油彩形成的浮雕和装置感贯穿创作的始终,他在持续骤变的外部环境中静心凝视与描摹终南山的四季,造访本应属于自然山林的记忆。刘任作品中暗含的双重特征——时间性与存在性,在其创作实践中被持续演绎与再诠释,代表作品「Panta Rhei」出现的海洋图像与对应叙事:人无法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喻示着 “纵然在现实中无物永驻,却也能在记忆里昨日重现。”吕松作品受启于小说、电影、剧场等不同文学艺术形式,在图像的解构与重构中传递一种复杂的官能体验,并在同一段记忆线索中描摹不同路径下的多重叙事。从「有形之光」到「物影成像」王宁德在哲学本体论上,在光、影、相之间讨论摄影,如苏珊·桑塔格所言:“一张照片不只是一幅图像(正如绘画是一幅图像)、一种对真实的诠释;它也是一种痕迹,一些从真实上直接拓印下来的东西,就像足印或死者面部模型。”同时,在张云垚的毛毡绘画中可见的是希腊雕塑对他创作的影响,古典绘画中的形体构图、画面平衡、关于雕塑般细腻地肉体的触觉记忆均与张云垚的作品密不可分。

我们也可以于希腊神话寻见“海马”的形象——马头鱼尾怪,海神波塞冬乘坐由其拉动的战车穿越海洋,时而深潜于水底、时而蹦腾于水面。在「海马胶囊」中马头鱼尾怪化身为拥有共时性历史与时代记忆的生物,并存于曹再飞、李珊、吴厚挺、章佩芸和张如怡的作品之下。曹再飞直视潜藏于暗流中的荒谬性,他对于工具理性的颠覆、物与人的戏剧性荒诞感表现之下,掩藏并弥散着的是对于古希腊时期的形而上与现代人类生存困境的再思考。1970年代李珊成为了“无名画会”的一员,成员在当时高压的政治环境中将绘画作为一种抵抗形式,追求自我的观念与对于真、善、美的定义。吴厚挺作品形制所暗含的空间性、时间性与限制性揭示了实用商品在生产与流通领域中形成的间隙空间,其对于限制性环境的拆解与曝露映射的是对于当代社会生产与生活的迷思。在章佩芸的系列作品「在园中」中,她将古典秩序感隐匿于当代的创作形式之下,重新审视作为人类起点与现代公共场域的“园”,作品中的沉重与轻盈、破碎与修复共同构建了一处宁静、柔软地栖身之所。张如怡通过对工业标准的瓷砖、建设材料的混凝土、沉默的植物造型等材料的介入,在作品中彻底抽离、消解用具的实用性、功能性与植物的存在性,暗示着对人与人、人与生存环境间关于纠缠、压制、隔绝与规训等意象与议题的探讨。

「海马胶囊」教我们共坐在一驾由海马拉动的战车上,海豚般蜿蜒的尾巴使其灵活的游匿于大海之中,带领我们深潜入由作品构筑的汪洋,细看沉积于海面之下的记忆尘土;而前半段似马的身躯则使其踏足于海面,与我们一同浮跃于那不可抵挡、迭起而至的群像叙事浪潮之中。

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