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垚:皮肤 手势 身体: 个展

2017年7月29日 - 9月10日
展览现场
介绍

张云垚借以毛毡作为支撑,探究“drawing”的扩展部分,由跨肉身性的叙事表达对建立起情绪的不定意义的欲望。艺术家制造的可见痕迹充当了非建构的形式,连贯地牵扯出其用来塑造斗争自我的完整创作语言。

在这个脉络中,毛毡被应用为其实践的关键基础框架并被内置于“物”的层面之中,演示须将“drawing”确立为界定领域的紧迫性,从纹理的物质性到形象的本体性都对图像制造的发展演变有所涉及。艺术家积极地设置毛毡与所选对象之间的关系,籍此介入隐匿在表演行为之中的美学议题。

织物、服装、枝形吊灯、神话人物与不同的明暗色调在毛毡上达成的丰富效果在某种程度上说明它们的物质构成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直接或明显的外部参考促使艺术家反思物理世界的局限,由于长期热衷于事物之间的敏感动态,关注起其课于自身的约束。

皮肤、手势与身体作为三个共生的领域组成了能够发挥媒介作用的观念体系,推动艺术家为了支撑起个人的心理状态而进一步实验,在“drawing”中付出合作的方式重新设想了“drawing”的特定性。这样的观念体系旨在被视为情境的排列组合,表明了一种关系视角——“drawing”是连续行为与事件的秩序,纳入图像学的典型与传统是为了在现象学的意义上显示新历史主义及其在艺术中的力量。

衰败的状态可以说是最具装饰性的元素,将最终在一幅手作图像的空间性中占据核心位置。所以,为了生产过剩细节而花费的努力无异于仿真。让毛毡吸收色粉、碳粉与石墨更像是一个临时决定,目的是推敲出经验性的结果。

是次展出的作品来自艺术家最近的毛毡创作。通过阐明身体的表面如何直接突破肢体的组合,他将静态形式的雕塑特点体现为负像的摄影触感。毛毡作为一种材料能够指示出磨损的痕迹在时光流转的过程中依然具有坚韧的久而弥美的气质。

艺术家在毛毡上捏造出划伤与刮擦,委婉地透露皮肤与手势的相关性。他有意揭示废墟之美——在十八世纪流行于智识之间的审美倾向,与身体的规范作出对抗并以形象表述的拼贴进行替代,描述这个世界异化中的架构。其目的在于诉说忍耐与奇观之类的题目。对于焦点的控制更加强调了毛毡“drawing” 视触觉特点的复杂性。

张云垚,1985年出生于上海,2007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绘画专业。张云垚的作品曾在chi K11美术馆(上海,2016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2015年)、上海当代艺术馆(上海,2013年)等艺术机构展出。他的个展包括“希冀之外,畏惧之外”(贝浩登,香港,2017年)、“晚祷之后”(东画廊,上海,2015年)、“触点”(01100001画廊,北京,2013年)、“醚境”(东画廊,上海,2013年)、“悖论盒子”(东画廊,上海,2011年)等。

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