忒修斯远航: 群展

2022年1月8日 - 2月18日
展览现场
介绍

忒修斯远航


东画廊2022年首展中将Virgil Abloh、Mario Bellini、Le Corbusier、Pierre Jeanneret、Charlotte Perriand、Jean Prouve的家具设计作品、设计师钱菁的簇绒地毯作品, 以及艺术家刘任、向振华、张如怡的作品并置于空间内部,对主题“忒修斯远航” 以博喻的手法进行阐释。

公元一世纪普鲁塔克提出了著名的思想实验:如果忒修斯之船在航行的百年之间木板与部件因腐烂或损坏而被逐渐替换完毕,那这艘船还是原来的船吗?人类何尝不是身处于充斥着巨变和不稳定性的洪流之中摇曳?这艘巨轮经历了战争、工业革命、政治动荡、社会的兴盛繁荣以及岁月的洗礼变更着它的形质,我们被变化所裹挟,同时我们也在不断置换、补缀、重构巨轮的全球景观。

1950年代瑞-法建筑师柯布西耶(Le Corbusier)和皮埃尔让纳雷(Pierre Jeanneret)前往昌迪加尔建造一座实验性现代主义城市,承袭了19世纪后期欧洲的设计工艺和精神以及“实用性的美”的概念,为在印度的旁遮普首府建立起一座乌托邦之城;Jean Prouve则在建筑和家具设计中使用前沿的工业生产技术,将其美感注入设计之中;Charlotte Perriand于1940年前往日本借用现代主义先锋的功能性蓝图、模块化空间等概念帮助其完成工业化转型,而她也在日本首次设计并完成了竹制版本LC4长摇椅;Mario Bellini则在其著名的马鞍椅中借用了高级成衣般的制作工艺,将皮革包裹在设计极简的骨架之上;钱菁则在地毯设计中使用枪刺工具以及枪刺工艺由工人手工织成簇绒地毯。

他们无一不是富有实验精神与创造力的先锋,他们营造着新旧技术得以融合的场域,建构着结构稳定却更具美学价值的忒修斯部件。但在现代高速运转及流变的景观之下仍深埋着远在公元一世纪便提出的悖论:它还是那艘忒修斯之船吗?使之安稳航行的基石是否存在于被表象所覆盖着的暗面?展览中刘任、张如怡和向振华的作品都在隐喻着各自批判式的答案。

刘任的装置作品《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将杉本博司为托尔斯泰转述的小说文字誊抄于用之即弃的草纸之上;在《6英尺》中将文字以丝网印刷的技法印制于卷尺之上,而长度正是帕科姆死后所占用的土地长度,这两件作品都在喻示着人类生命的有限尺度和无尽欲望之间的荒诞反差;张如怡雕塑作品《一株-FB》中的异型仙人掌似被人类驯化的植物标本,而《香皂-13》则呈现了被永恒固化的消耗品,她通过作品消解自然的生命力及日用品的功能性而构建出的怪诞情境默示了她所秉持的非人类中心论式的态度与立场;向振华的影像作品《Catalogue-CNO5》通过对“像”与“素”形态的数字化试验重新思考消费社会中物像的真实性以及图像背后繁杂的运行机制与权利体系。这三位艺术家通过作品暗示对存在的感知、主体性的思索以及自我面对外部世界的姿态。

从这艘巨轮存在的伊始起人类就被赋予改造它的权利,它的表象已变得前所未有的绚烂,与此同时它的稳定性也必然将被推拉至边缘,如何在物质领土与精神家园寻找到微妙而安定的平衡才能不让这艘船在远航的时候倾覆?或许是艺术家们共同抛出的诘问。

 

文/黄梦珠

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