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画廊携艺术家胡子、李珊、刘任、吕松、曲丰国、张如怡、张云垚的近期创作参加 2018 艺术深圳。
▲ 作品赏析 ▲
Cindy Sherman 1982, HU Zi 胡子, 2015. Gouache on paper 纸上水粉, 53.5 × 35.5 cm
胡子在回望当代艺术史图景的过程中回归架上艺术尤其是纸本绘画的创作,将肖像这一传统类型作为重建感性肉身的最佳场所,用来对抗在消费主义时代遭受异化的躯体。她通过制造身体轮廓的独特触感整理个体经验并建立自我表象,同时把自己对异域文化的理解和对异性的不对称凝视结合到一起。题材涉猎摇滚巨星、文学巨匠、伟大的艺术家等对她产生过影响的人。她通常使用水粉,但也涉猎油画,两种颜料在她手上都会被处理出一种半透明的质感。
Multiple Red Columns (The Forbidden City) 一群红柱子 (故宫), LI Shan 李珊, 1970s. Oil on cardboard 纸板油画, 39 × 24 cm
A Day in Spring 春日, LI Shan 李珊, 2015. Oil on paper 纸上油画, 29 × 22 cm
作为“无名画会”的主要成员,李珊在七十年代中期积极加入到“玉渊潭画派”的创作活动中,在户外及露天的场景里以非学院化且非正式的方式进行自我教育。庭院、宝塔、街道、公路、树木、花卉等景观元素是她始终掌握的母题。其新作多取材于在世界各地的旅行。静谧的风光与城市灯火相对照。新作相较于七十年代的写生在色彩上更加明快鲜亮,然而都保留着其娴熟入微的独特笔触。
Panta Rhei, LIU Ren 刘任, 2017. Straw paper, mixed media, oil 草纸, 综合材料, 油彩, 26.2 × 17.2 × 12 cm
Panta Rhei—201808261127, LIU Ren 刘任, 2018. Silk screening on straw paper, gold foil 丝⽹草纸, ⾦箔, 38.6 × 34 cm
Panta Rhei 系列来自刘任的近期实践。Panta Rhei 是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观点,意指世界的本质是稳定的流动,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变化。在每一个片段中,赫拉克利特强调人类永远不可能拥有相同的经历,因为任何实体在其现实中都受到了不可改变的规律的制约。刘任将上千张草纸堆叠成一本厚重却无法打开的书,时间的褶皱凭借材料的消耗性成为形式对象,使得 Panta Rhei 的结构法则可以保持在一种微妙的对立之中。然而,波涛汹涌的水面寓居其间,图像所起到的调节作用保证了 Panta Rhei 的对应叙事——人无法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当你再次抬腿的时候,此河流已非彼河流。刘任把时间的话语翻译为一种控制机制、甚至政治工具,话语的秩序内在于时间本身,释放出一种既聚集又分别的力量,人类因此被置于一个生活的共同体中。Panta Rhei 把握到解构的意义以及理性与感性之间的平衡,重建了一个由无数微小而连续的变化所构成的图像。
Spring Break 春歇, LU Song 吕松, 2017. Acrylic on canvas 布面丙烯, 150 × 250 cm
吕松通过画面中的色彩分隔破除不同情境之间的必要边界却又渲染出戏剧性的间离效果。破碎的人物剪影与无序的自然景观相互纠缠,叫人无法分辨艺术家究竟是在直觉地反映自己所处的生存环境,还是有意地带领观者逃离无所不在的日常。这一题材在指向上十分暧昧,弥漫在画布上的复杂气氛既叫人向往,却又不免令人生畏。瞬间的亲密与疏离是意识之内的真实片段,理想的栖息之地可能并不存在。
Spring Showers, Four Seasons 四季 雨水, QU Fengguo 曲丰国, 2016. Oil on canvas 布面油画, 145 × 220 cm
作为上海抽象绘画的中坚力量,曲丰国将抽象视为惯习,而非基于场景的摹本,其中“四季”系列已延续了十多年。在该系列作品中,颜料从吸管中被挤出,一条条直接留在画布上,然后被尺刮掉,如此重复直至整张画布被水平向的线条填满,不同的颜料也相互交融。然而画布中还存在着垂直或倾斜向的分割,似乎是为这项操练提供了一个截面,打破连贯而弥漫的“观看”本身,受到时间坐标支配的画面与其观看者之间的距离自觉解体。虽然在近阶段的“四季”中,分割的叠加与叠加的分割作为结构要素在画面中央占据了不少几何母题,但曲丰国创作语言的核心是空间与空间性的消失。
Individual Plant—6 一株—6, ZHANG Ruyi 张如怡, 2018. Concrete, ceramic tiles, wood panel, metal 混凝土, 瓷砖, 木板, 金属, 20 × 30 × 48 cm
No Light Here—7 这⾥没有灯光—7, ZHANG Ruiyi 张如怡, 2018. Mixed media on wood panel ⽊板上综合材料, 30 × 40 × 3 cm
张如怡针对城市中的建筑、雕塑与场所展开分析与创作,通过工业材料进行标本制作,着手公共空间的形态研究。她提取其中的几何结构与节奏表达,同时抓住特定对象的表皮特征,用于自我展现。在《一株—6》中,一颗由混凝土浇筑的异形仙人掌坐落在瓷砖覆盖的底座上,像是被石化的植物标本。这件雕塑继承了张如怡在早期纸本创作中关于自然物受到环境规训的思考。而《这⾥没有灯光—7》展示了由手工牵引的规整线条与其他几何母题叠加而成的复杂肌理,点状个体由网状的系统所控制。
Three Figures 三个形体, ZHANG Yunyao 张云垚, 2018. Graphite on felt ⽯墨毛毡, 265 × 260 cm
Release 释缓, ZHANG Yunyao 张云垚, 2018. Graphite on felt ⽯墨毛毡, 215 × 200 cm
《三个形体》与《释缓》来自张云垚最近的毛毡创作。通过阐明身体的表面如何直接突破肢体的组合,他将静态形式的雕塑特点体现为负像的摄影触感。在《三个形体》中,张云垚刻意在毛毡上捏造出划伤与刮擦,强调了雕塑的肉体所不该承受的疼痛。在《释缓》中,大力神赫拉克勒斯的雄性欲望喷薄而出,却被受到桎梏的狮子反向支配,二者肌肉的张力与作为织物背景的垂坠线条形成对立。在这一情境中,毛毡作为一种材料能够指示出磨损的痕迹在时光流转的过程中具有坚韧的久而弥美的气质。对身体姿态的极度狂热逐渐促成映现身体意识的空间。